《中国戏剧》2025年第7期 演员手记:靠近、走进、用劲、求净 ——原创越剧《风梅图》中“李方膺”饰演心得

2025-07-16   浏览:256   南通艺术剧院  

微信图片_20250716165939微信图片_20250716165947


靠近、走进、用劲、求净

——原创越剧《风梅图》中“李方膺”饰演心得

范晓萍

演员在塑造舞台人物形象时,需要对剧本进行深入剖析,紧紧抓住人物特点,然后通过“唱念做表”等表演,结合戏曲表演的共性,充分展现角色的个性,把自己摆放到故事的情境中,把角色的性格、情感、身份准确表现出来,并完整的、艺术的传达给观众。

在原创越剧《风梅图》中,我紧扣李方膺人物个性和故事情节,合理运用各种表现方式,借鉴现代艺术审美,较好的塑造了李方膺这一人物。

一、靠近,让人物立起来

人物是舞台的核心元素,演员对主要人物把握正确,表演形象生动,戏就好看,观众就满意。

在初创阶段,我和相关人员寻访李方膺故居,感受人物的时代和艺术气息。同时,大量研读相关历史资料,对李方膺的生平做详细的了解。据史料记载, 1728雍正帝为更新吏治,实行全国荐才,李方膺以贤良方正受到举荐。次年,其父李玉鋐到京城述职,三十四岁的李方膺随父进京。觐见时,雍正皇帝怜悯李玉鋐年老,问是否有儿子同行?对曰:第四子方膺同来。问:何职,且胜官否?对曰:生员也,性赣,不宜官。”,知子莫如父,由此,李方膺为人性格耿直成为这个角色的一大标记,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。

剧本的主要情节与历史史实有很大的近似度,正因为李方膺的耿直,所以才有了他开仓放粮、为民请命的不符合官场“规矩”的举动,也才会因此才让他丢官罢官、锒铛入狱。

走近了李方膺让我真正懂得了李方膺,鉴于以上的认知,我对李方膺的人物塑造没有去扣其作为“扬州八怪”之一的艺术之“怪”上面做文章,而是抓住他的秉性“耿直”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。

二、走进,让人物活起来

塑造好人物,”还只是认知层面,“走进”才是艺术创造之必须,让表演和人物无缝对接,有血有肉,完美结合,人物才能在舞台上生动形象的立起来。

越剧被通常称为才子佳人戏,如果从才子的角度去表现“李方膺”的“才气”,会显得单薄且不符合人物个性。好在近年来,越剧艺术根据时代要求,慢慢拓宽戏路,在官生戏、伦理剧等方面有新的尝试。

此外,在《风梅图》之前,本人曾经先后参演了具有南通地域特色的两部原创越剧,分别扮演南通历史名人冒辟疆和陈实功。其中,冒辟疆是典型的明末清初才子,是相对而言比较符合越剧才子佳人戏里的人物,属于“巾生”。陈实功是一代名医,为了更好的体现人物,我结合了“长衫丑”和小生的表现方式。前两部戏的成功上演,让观众对《风梅图》充满期待,两个人物的饰演让我也为李方膺的人物塑造积累了一定经验。

唱腔而言,范派唱腔质朴温和、大方热情,华彩洋溢,悠扬典雅,富有阳刚之美音色宽厚、宏亮、豪放,具有一种男性气质。在剧种,李方膺的主要身份是个知县,属于官生戏。细细研究李方膺这个人物,他有才气,但不是那种风流倜傥或迂腐懦弱的才子、又不是个拿腔拿调、官腔十足的官员,所以,在表演过程中,我根据剧情发展,进行了符合其人物特征的技术处理。

比如第一场,李方膺即将赴任,在跟郑板桥等一群文人墨客一起谈书论画时,这时候的李方膺就是一个高洁、清明、不卑不亢的书生,重情重义,富有生活气息。所以,唱腔和表演按照这个方向进入。到了第二场,李方膺已经就任一方知县,微服私访,路遇百姓,这时候,他依然没有官架子,和百姓亲切随和,就算周皂总目中无人、出言冒犯,他依然没有亮出县太爷的身份。等到周皂总把秦老太踹倒在地上,李方膺去扶起秦老太,然而掸掸身上的灰,把那个官印亮出来。这时候,正义凛然的知县大人才亮明身份,痛斥周皂总。这样的前后对比,才是更为真实的、丰满的李方膺。

这样的对比处理,更好的诠释了人物,突出了主题。在我看来,“风梅图”之“风”,风既是李方膺跟恶势力做斗争的这种凌冽寒风,也是对普通老百姓的这种关爱之情、悲悯之情的表达,是和煦春风。

    三、用劲,让人物蹦起来

戏演得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,是看人物有没有能走进观众内心,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充满张力和弹性。而节奏控制,则是实现这一艺术效果的有效途径。

在不同的场次、不同的剧情、不同的矛盾冲突中,唱腔、念白、形体,包括舞美、灯光等都要有鲜明的节奏,该快则快、该缓则缓,张弛有道,收放自如,形成鲜明对比,突出主线,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力,让舞台上的“剧中人”成为台下观众的“心上人”。

第三场,李方膺和沈玉林的一场对手戏。当李方膺心情迫切时,无论是唱腔还是念白,我都是往前赶一些,突出内心的焦急。矛盾到了紧要关头,或者是怒极反笑的时候,我就把节奏拖开来,充分显示李方膺内心的不满、失望和愤恨,以及对当时整个官场的无奈。“难道面子比百姓生死更重要?”这一句念白之前,我设计了三声冷笑。“嗯,我明白了,总督根本不会见我,我不是来报喜的,我是来讲真话的”这些肺腑之言、无奈之语,我都是一字一句,慢着说的。但是到最后,“兰山乡民郑老三,搜集了官府种种弄虚作假、欺上瞒下的证据,我可以不说,这些证据不会作假” 说到这些,我又是痛心疾首,语气加快,强化情绪表达。

认娘、拜娘的那一场,我也做了节奏上的细节处理。第二场中,老太太因为眼睛看不见了,曾误把李方膺认做了儿子。然后,到了第四场,得知郑老三因为李方膺的鲁莽行为而被官兵打死了,他很愧疚。因此,他希望老太太再次拉住他。这里,舞台上用沂蒙山小调这样的音乐来作情绪铺垫。李方膺对大娘说,“大娘,你,你拉住我呀!”这是一个恳求,我在声音中带着一丝暗哑,满含愧疚,此处节奏舒缓,感人而细腻。“老娘亲在上,请受儿一拜”,李方膺真的拜下去了。此时此刻,音乐嘎然而止,此情此景,清唱缓缓流淌出来,情感饱满而生动。“郑家庄的百姓们,这状,我替郑老三接着去告”,随着李方膺这掷地有声的表白,锣鼓响起,铿锵有力,这样的处理,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,节奏的变化,加强了艺术表达。

 四、求净,让人物美起来

艺术的美感,是演员所追求的,也是观众所需求的。在唱腔、舞美等设计方面,我们充分考虑了现代审美的特点,以简求净,以净取美。

在一些重要的场次和环节,我们大胆运用了清唱的方式,以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,回到戏曲的本体。清唱,对演员的气息、音准把控都是个考验,虽然句数不算多,但是每次在清唱的时候,我都是以情代声,情神不离。此外,我还突破了范派常用的开口式响亮的声音,借鉴了一下尹派的演唱技巧,用了一些气声,最后的落腔再回到范派的韵味。

因为是一个清朝戏,没有了传统的水袖,很多一些程式化的动作,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,所以我们就采用了一些独特的手法,进行展示。在监狱里一场,用了大幅投影,舞台上面挂着一块纱,它上面是暗沉沉的垦荒令。李方膺因垦荒令入狱,入狱后反而内心得到释然,原先对风梅图的创作一时没有感觉,经过宦海起伏,如今又逢牢狱之灾,内心反而顿然洒脱。因此,我用了越剧里一些程式化的表演,如勾腿、抬腿,然后翻身、画画、弓箭步,我画一笔,通过投影,纱上面同步就显示一笔,行云流水的画下一幅风梅图。最后,舞台的上方原先的垦荒令,变成清新脱俗的风梅图,李方膺的人物形象和高洁气节顿时得到升华。

    正如赵哲群老师所言,李方膺身上的梅花精神,如同剧中的每一枝梅花,即便在冰雪中也愈发显得傲立而清高,激励着现代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仍应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坚韧。李方膺的饰演,使我自身在得到艺术探寻和经验积累的同时,也受到了思想上的熏陶。